新闻中心> 天然饰面石材试验方法--体积密度、真密度、真气孔率、吸水率试验方法(摘要)
天然饰面石材试验方法--体积密度、真密度、真气孔率、吸水率试验方法(摘要)
[ 发布时间 : 2005-7-10 23:12:38 ] 浏览次数:
分享到: 更多
     
    1. 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   

    本标准规定了天然饰面石材体积密度、真密度、真气孔率、吸水率试验的设备, 试佯,试验程序。计算及试验结果。   
    本标准适用于天然饰面石材的体积密度、真密度、真气孔率、吸水率试验。   

2. 引用标准   

GB 2413压电陶瓷材料体积密度测量方法   
GB 2997致密定形耐火制品显气孔率、吸水率、体积密度和真气孔率试验方法   

3. 方法原理及定义   

方法原理及定义同GB 2413,GB 2997。   

4.试验设备   

4.1电热干燥箱:由室温到200℃。   
4.2天平:   
a.最大称量1000g,感量10mg。   
b.最大称量100g,感量1mg。   
4.3游标卡尺:刻度为0.02mm。   
4.4比重瓶:容积25-30mL。   
4.5标准筛:240目标准筛。   

4. 试样及2制备   

5.1体积密度试样   
    试样尺寸为50mm立方体5块。   
5.2真密度试样   
选择1000g左右试样,将表面清扫干净,并破碎到颗粒小于5mm,以四分法缩分 到150g,再用瓷研钵研磨成粉末并通过240目标准筛,将粉样装入称量瓶中,放入 105±2℃烘箱内,干燥4h以上,取出,稍冷,放人干燥器内冷却到室温。   

5. 试验步骤   

6.1体积密度   
将试样用刷子清扫干净放人105±2℃的烘箱中干燥24h,取出,冷却到室温,称其质量(m0),精确到0.02g。再将试样放人室温的蒸馏水中, 浸泡48h,取出,用拧干的湿毛巾擦去表面水分,并立即称量质量(m1)、 精确到0.02g。接着把试样挂在网篮中,将网篮与试样浸人室温的蒸馏水中, 称量其在水中的质量(m2),精确到0.02g。称量装置见下图(略)。   
6.2真密度   
称取试样三份,每份10g(m0’),每份试样分别装入洁净的比重瓶内, 并倒入蒸馏水,其量不超过比重瓶体积的一半,将比重瓶放入蒸馏水中煮沸 10-15min,使试样中气泡排除。或将比重瓶放在真空干燥器内排除气泡,气 泡排除后,擦干比重瓶,冷却到室温,用蒸馏水装满至标记处,称量质量(m2’) 再将比重瓶冲洗干净,用蒸馏水装满至标记处,并称质量(m1’),m0’、m1’、 m2’精确到0.002g。   

6. 结果计算   

7.1体积密度ρb(g/cm3)。   
根据6.1条中的试验结果,体积密度按式(1)计算:   
        m0   
ρ=──── ×ρw 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1)   
       m1-m2   
式中:m0一一干燥试样在空气中的质量,g;   
       m1—一水饱和试样在空气中的质量,g;   
       m2——水饱和试样在水中的质量,g;   
      ρw——试验时室温水的密度,g/cm3。   
7.2真密度ρt(g/cm3)   
根据6.2条中的试验结果,真密度按式(2)计算:   
          m0’   
ρ=─────── ×ρw 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2)   
       m0’+m1’-m2’   
式中:m0’一一干粉试样在空气中的质量,g;   
       m1’——只装蒸馏水的比重瓶加水质量,g;   
       m2’——装粉样加水的比重瓶质量,g;   
       pw——同式(1)中ρw。   
7.3真气孔率ρa(%)   
根据式(1)、(1)体积密度和真密度,真气孔率按式(3)计算:   
           ρb   
ρa=(1-── )×100 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 (3)   
            ρt   
式中:ρb一一试样的体积密度,g/cm3:   
         ρt一一试样的真密度,g/cm3。   
7.4吸水率Wa(%)   
根据6.1条中试验数据,吸水率按式(4)计算:   
         m1-m0   
Wa=(─── )×100 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 (4)   
          m0   
式中:m0一一干试样在空气中的质量,g;   
m1一一水饱和试样在空气中的质量,g。   


8.试验结果   
计算体积密度、真密度、吸水率、真气孔率的平均值和最大值与最小值。   
体积密度、真密度计算到三位有效数。真气孔率、吸水率计算到两位有效数。   

附加说明:   
本标准由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人工晶体研究所负责起草。   
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杨美菊、孟秉.  
  
*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证实,仅供您参考...